分类目录归档:转载与盗链

和谐社会与宣传部

以下为转载内容,为保护原作者,在这里不提及他的名称。原作者系北京某报社编辑。

    下午开会 接宣宣(北京市委宣传部)通知:经查,北京出现“纸箱馅包子”一事系假新闻 ,是北京电视台临时聘用人员自导自演,各报一律不许对此事进行进一步报导,并组织学习讨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TMD该相信谁?

    包子是北京禁的 顺便放几条中宣本周的禁令:

  • 1 美国电影《变形金刚》禁止报道(我们B叠的兄弟们为此临时换了四个版)。
  • 2 地震局与房产商一案 ,不得报道。
  • 3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党组书记段义和涉嫌爆炸一事 ,除山东媒体外,其他中央、地方媒体一律不得报道。
  • 4 郑筱萸一案到此为止,不得继续评论报道。

地主与长工——闲话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史

以前,有个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长工干活,地主给长工们盖了一批团结楼住着,一天,地主的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有点钱了,他们住你的房 子,每月交租子,不划算,反正他们永远住下去,你干脆把房子卖给他们起个名堂叫做—–公房出售!告诉他们房子永远归他们了,可以把他们这几年攒的钱 收回来,地主说:不错,那租金怎么办?谋士说:照收不误,起个日本名儿,叫物业费!地主很快实行了,赚了好多钱,长工们那个高兴啊!

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城镇了,有钱人越来越多,没地方住,谋士对地主说:东家,长工们这几年手上又有钱了,咱们给他们盖新房子,起个名堂叫做旧城改 造,他们把手上的钱给我们,我们拆了房子盖新的,叫他们再买回去,可以多盖一些卖给别人,地主又实行了,这次,有些长工们不高兴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 了,长工们打掉牙只好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赚了好多钱。

又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大城市了,有钱人更多了,地主的土地更值钱了,谋士对地主说:东家,咱们把这些长工的房子拆了,在这个地方建别墅,拆出来的 地盖好房子卖给那些有钱的大款还能赚一笔,地主说:长工们不干怎么办?谋士说:咱给他们钱多点儿,起个名堂叫货币化安置,咱再到咱们的猪圈旁边建房子,起 个名堂叫经济适用房,给他们修个马车道让他们到那边买房住,地主说:他们钱不够怎么办?谋士说:从咱家的钱庄借前给他们,一年6分利,咱这钱还能生钱崽, 又没风险,地主又实行了,长工们拿到钱,地主的经济适用房到现在才建了一间,长工们只好排队等房子,直到现在,还等着呢……

于是,长工们开始闹事了,地主有点慌,忙问谋士怎么办?谋士说:赶紧通知长工们,房子要跌价了,别买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们的猪圈租给他们,结果,这么多年后,长工们的钱全没了,还在租房住,直到永远。

[转载]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评选活动的真相

原文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815408.html

百度一下“世界七大奇迹”,出来的结果数十万条,从这些报道中我得出以下信息:其一,“新七大奇迹基金会”是由一瑞士人创建的,是一个民间组织。其二,这次活动并没有得到拥有世界遗产名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是民间行为。其三,现有21处建筑角逐“世界七大奇迹”,评选从2006年元旦开始, 2007年7月7日宣布结果(此前报道说是2007年元旦)。其四,世界各国人都可以通过网上和电话投票(这两种方式投票者可选择购买纪念证书然后再投票),“如果是通过电话或购买纪念证书的方式来参加评选,可以随意进行多次投票。”此外,开通了短信投票方式,“1元/票,每票限投一处名胜,可多次投票”。

稍稍分析一下以上信息,不难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民间组织、民间行为、多次投票。作为一项帽子如此之大的“世界性”评选,这样的几个关键词似乎不足以表明其“严肃、公正”。而且以投票方式来说,“可以随意进行多次投票”,更是和严肃、公正不沾边,国内连一个最普通的评选也会说明“一个手机号只能投票一次”,可是,这样一个世界性评选怎么会连这样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呢?综上所述,我想说的是,人家大概就是玩票性质的,说不准还指望这能挣上几个钱呢。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在乎长城是否入选?

说实话,我赞赏网友们在此事上所表现出的感情。在网上跟帖中,有许多类似于“中国人一定要把长城投上去”的感性之语。但是,在投票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清楚“新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连这个都没搞清楚,怎么就可着劲儿要把长城送上去呢?

这些年,外国人搞出的排行、评选在国内引发争议的不少,其中不乏让我们备受“忽悠”的例子,如所谓的“泰晤士大学排行榜”。具体到上述事件,我所要说的是,长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对历史文物最权威的认证。长城是我们的骄傲,只要我们心存一份珍爱,纵使评不上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也将永远是国人心中最伟大的奇迹。有此,足矣!

外一篇:
这个所谓“新世界七大奇迹”的网站是由一个瑞士人以个人身份在2000年创建的,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组织的认可,更不可能象某些网站声称的“投票结果胜出的‘新世界七大奇迹’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资金保护修缮”。

这个瑞士人自称发起这项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在新千年之际让全世界重新重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原计划投票活动在2001年12月31日结束,对于投票结果有何实际意义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是笼统地说如果这个网站可以筹集到某些私人赞助资金的话,这些资金将用于保护新评选出来的所谓“新世界七大奇迹”,至于能否筹集到资金以及对筹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监督机制都没有任何说明。后来因为这个网站的访问量很不理想,没有在预期的投票结束期结束时凑够一定的票数,也没有筹集到多少资金,隧决定把投票期延长至2002年底。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大约在2002年8月份时候,关于这个网站的中文帖子在网络上首次出现并迅速流传,帖子上说“投票结果胜出的‘新世界七大奇迹’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资金保护修缮”,并号召所有中国人投长城和布达拉宫的票,阅读到这个帖子的中国人凭着一股爱国热情,误以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评选网站而纷纷投票,蜂拥而至的中国人很快就把这个网站的访问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这个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升。网站经营者见此,又将投票截止日期延长到 2005年底。

2002年10月份,南方报社的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跟踪调查,求证于相关官方组织并得到明确的否定答复后,公布了这个所谓“新世界七大奇迹”投票的真相,但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象那个具有煽动性的帖子流传的范围广,所以仍然有不少人蒙在鼓里,对于投票乐此不疲! 2003年4月份,这个煽动性帖子又死灰复燃,再次在中文网络上被炒得火热,而且这次还影响到了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柬埔寨等也纷纷号召他们的国人投吴哥窟的票…… 最搞笑的还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还居然在几天前的节目中郑重其事地报道了这个网站和投票结果,还说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投上一票,也不知道CCTV的这些家伙怎么搞的?!

[转载]Web 2.0 编程思想:16条法则

原文:Thinking in Web 2.0: Sixteen Ways
作者:Dion Hinchcliffe

1、在你开始之前,先定一个简单的目标。无论你是一个Web 2.0应用的创建者还是用户,请清晰的构思你的目标。就像“我需要保存一个书签”或者“我准备帮助人们创建可编辑的、共享的页面”这样的目标,让你保持最 基础的需求。很多Web 2.0应用的最初吸引之处就是它的简单,避免并隐藏了那些多余的复杂性。站在创建者的立场,可以想象Google的几乎没有内容的主页,还有del.icio.us的简单的线条。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与之齐名的就是Diggdot.us所提供的初始化页面。你能够并且希望加入更多功能,但是先做好最开始的。在一个时候只做一个特性,完成一个目标。这听起来很太过于单纯化了,但它将使你更加专注,而且你也会明白我的意思。

2、链接是最基础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称之为Web的一个理由。链接是把Web中各种实体连接起来的最基本的元素。你的信息、你的关系、你的导航,甚至是能够被写成URL的任何内容。这里有一个链接应该遵循的规则(其实你也不必严格的遵守):

1. Web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URI或者是URL所连接的。
2. 把所有的链接都保存为他的原始出处,这样可以让你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分享它。
3. 第二条中任何时候的前提是链接必须是持久的,它不会在没有任何缘由的情况下被改变或者是消失。
4. 链接应该是人类可读的、稳定的、并且能够自我诠释的。

3、数据应该属于创建它的人。是的,你听我的。任何用户创建的、贡献的或分享的都是他们自己的,除非他们很明显 的放弃这个权力来让你自由处置。他们贡献到Web上的任何信息都应该是可编辑的、能被删除的、并且能够取消共享,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用户愿意。这也包含 了那些间接的数据,像他们所关心的记录、日志、浏览历史、网站访问信息,或者是任何可以被跟踪的信息。所有的网站必须清晰简单的陈诉那些信息是用户创建 的,并且提供他们停止创建的方法,甚至是清除的方法。

4、数据优先,体验与功能其次。无论它是文本、图片、音频还是视频,Web最终还是把这些解析为数据。换句话 说,你无法脱离数据去呈现内容。所有这些数据都通过那些易于发现的URL来定位(参见第2条)。通过另一种形式来看待这些,Web最终是名词优先,动词其 次,虽然最近正在向动词偏移。来看看名词的例子:日历的条目、家庭照片、股票价格。还有一些动词的例子:定一个约会、共享一张图片、买一份股票。

5、做好积极分享一切的准备。尽可能的分享一切,你所拥有的所有数据,你所提供的所有服务。鼓励不遵循原有意图 的使用,提倡贡献,不要那些需要分享的内容坚持设置为私有的。在分享与发现之后,提供易于使用的浏览方式是显而易见的需求。为什么呢:话说回来,你会从别 人的共享之中受益匪浅。注意:这里没有许可让你去侵犯版权保护的法律,你不能够去分享你刻录的DVD或者是拥有商业版权音乐,因为你已经同意不会去分享这 些东西。但是你可以发现并分享那些完全开放的媒体内容。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学习一下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共创协议).

6、Web是一个平台;要让它成长。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平台(Windows、Linux、Mac),但 是那些已经不是重点了。换句话说,Web是无法脱离的平台,不会中断的平台,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扩展的平台。你在Web上提供的数据与服务将会成为 Web一部分,最终你会在Web平台的某一处扮演你的角色。扮演好你的角色并照顾好后来者。

7、理解与信奉“阶梯性”。现在的Web越来越大,几乎蔓延到了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并且已经拥有了10亿用户。 我的观点是Web的各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就像不同地方的用户那样。例如Web的设计部分:易用性永远优先于速度、可靠性、重用性与可集成 性。你也应该提供同样的体验给你的用户。它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被人们在文档中强调,忠诚的用户很快会成为专业的用户,他们期待更快的速度还有更多。退一步 支持他们。同样,也有很多很多的用户会进入这个阶梯的底端,如你所期待的那样。他们可能不会说你的语言,不熟悉你的文化,甚至不知道是如何到这里的。所以 你需要向他们表达清楚。

8、任何东西都是可编辑的。或者是它应该被编织的更好。要确定的是,只有很少的东西是不能被编辑的,剩下的都可 以,这是一个可写的Web。这并不意味着原始内容的丢失,而通常被理解为用户能够很容易的对内容加以评论,或者评注内容是在那里发现的。如果你对此应用的 好,他们能够比你所想象的做的更多(把内容串起来并且给予原始内容来创建自己的,等等)。

9、Web上的身份是神圣的。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得到更多的隐私(这完全是上个世纪的想法)。但对身 份的验证是必要的,你应该感谢那些只需一个邮件地址就能确定你身份的服务。这意味只要你对你的用户承诺了,你就必须保证他们的隐私安全。必要的时候,在这 个世界的某处你还得为你的用户挺身而出,向当地的权威挑战。如果你没有打算那样做,你就得把实际情况告诉你的用户。另一方面,如果身份是必须的,不要试图 伪装它,不然在某一天我们将会在Web上放弃我们的最后一点点隐私的权利。

10、了解流行的标准并且使用他们。从一个消费者或者是创作者的立场来看,数据将会以不同的格式与任何一个人交 换。同时这样的数据也会反过来促进标准的完善与采纳。这通常意味像RSS、 OPML、XHTML、Simple XML、JSON等简单标准的流行,而避免SOAP、XSD,还有RDF、ATOM也一样,使用它们会给我的内心带来痛苦。请你也为你所钟爱的标准投上一 票来支持它们。

11、遵循无意使用的规律。如果你把非常有趣的数据和服务用广泛使用的格式开放和共享出去,你将会得到你所应得 的,其他人也将会基于你的那一块Web平台来构建。或许还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所以为这个做一下准备比较好。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我看到一个播客 (podcasting)服务因为流行过渡而导致服务垮掉,就是因为他们被 Slashdot和del.icio.us给收录了。这一点要知道:网络上的大量化意味着如果一个内容非常有趣,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角落也会得到惊人的访问 量。鼓励使用这种方式,它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前提是你要有所准备。

12、粒化你的数据与服务。我们应该在很早以前就明白这些,大规模集成的数据仅仅适用于无需管理的下载与批量操 作。分解你的数据,让他们独立成可描述的URL地址,对你的服务也一样。反过来说,你不要创建一些巨大的、复杂的、像圣诞树那样的数据结构和服务。保持简 单,要非常的简单。让这些分离的片断能够容易的被重组和发现。

13、提供用户能够单独受益的数据和服务。渐渐依赖于这种社会化参与是存在风险的,你需要让你的用户有一点点动机来贡献时间、热情和信息,除非他们能够直接受益。社会化分享比个体行为的利益大很多,除非你能够激发用户的个人动机,否这你将无法享受这份厚礼。

14、让用户组织并过滤信息。不一定是必须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让用户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标注和组织数据,因 为你自己是永远无法及时的处理他们的。用户会按照他们自己理解的最佳方式来处理并构建。要保证你的Web服务能够按照用户所需所想的方式来工作。这也是标 签(tagging)和通俗分类(folksonomies )的方式如此成功的主要因素。

15、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Web一直都在和本地的应用程序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为什么?因为本地程序还是感觉上好一些,速度也快一些。但是这不会长久的(确信在5年或者15年后,这种竞争就不存在了)。是的,我在谈论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Ajax, 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交互应用。他们让Web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无平台”的平台,如果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16、信奉并支持快速改进和反馈。这个通常意味着加快步伐,但也意味着使用轻量级的工具、技术和不要做出那些适 得其反的痛苦决定(例如使用一个被层层环绕的Ajax框架来代替可以通过混合来实现的,或者用C++来构建所有的东西,其实使用Ruby会更好一些)。这 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一个非常快速的方式来处理错误报告,修复Bug,释放新版本。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报告你所发现的任何问题,还有那些你经常抱怨的地 方,甚至那些都不是一个Bug。

当然,Web 2.0是一个极其广泛和深奥的话题,没有一个人能够列举出它的所有重点和特征。如果你对此充满了兴趣,请花一点时间来补充我没有提到的地方。我想这就是Web 2.0的参与性吧!

原作者的这个标题借鉴了Bruce Eckel的两本畅销书的名字:《Thinking in C++》和《Thinking in Java》,《C++编程思想》与《Java编程思想》,在此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翻译这个题目:)

indigo 翻译整理

转一篇文章:我和X人(TO BE CONTINUED)

一直想写篇什么描述一下X人,我亲爱的男友.

X人,男,身高175CM,体重58KG,肺活量3400ML,握力43KG,立定跳远成绩2.22M,一千米跑了3′53”,收藏小时侯的乳牙,图画及贺年卡,喜欢看美女并收集图片,喜欢零食甜点,喜欢在家泡高价质好的泡面,最近在买他喜欢的几本科幻小说系列,并且在看着.

X人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18年,同班同学6年,却过着和我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对于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多条小吃街几乎完全不知道,而我能说出每一条拐拐弄弄里的特色小吃.X人早上按时上学晚上放学后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当然小时侯也是有第3个去处的–游戏厅.我却是早上迟到晚上和死党遛马路或坐公交车全城漫游,完了遍地寻吃的.

X人内敛,仔细,有时会没有耐心.我爱闹,马虎,有时候认死理倔脾气.X人是花棚里的娇嫩向阳花朵,我是路边风吹野生的青青杂草;X人一直是家人眼中的乖宝宝,我是自始至终的顽皮孩子;X人是坐着小车悠哉的少爷,我是吆喝着卖菜的丫头;X人是花泽类,我是那杉菜;X人是花轮,我就是小丸子…

除了性格,我和X人的思维差异也是挺大的.记得说到因手机被偷而致自拍图片流传到网上,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拍啊”而他却是”不能丢啊”,说完都笑了.

几个朋友在一起讨论,究竟是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在一起更长久,还是性格相近的两个人.没有结论,个人看法都不同.当然,也和话题转移有关–女人总是爱岔话题的.过程不记得了,只记得后来的讨论题改成了:为什么事过境迁沧海桑田还记得初恋的有关电话号码,即使他搬过寝室换过手机?…汗…

收回话题,有时觉得我和X人这样性格的两个人更适合做朋友,不会伤到彼此.可是我太笨,作聪明的他的朋友会很欠扁.又没有太多共同爱好,大概是不能长久,最多相互”欣赏”.相比较,似乎还是恋人较好些,我不会的他基本都会,笨一些的女友总比聪明的好应付.

在一起的过程很复杂,可以说很久很久.不过,经过很多的事情之后,在一起也更珍惜.我们都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意气用事,相处的也更安稳.只有距离是问题.电话永远不能取代见面,600公里的路程,安慰都会疲惫的.

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和远方的男友黯然分别一年后,答应了在自己身边默默等待的人,过着恬静的生活却说不会嫁给他.另一个有着非主流性取向的朋友在受伤很久之后,渴望像普通人那样爱恨,却不知道可不可以.

看着他们,我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虽然X人不会怎么夸奖我,甚至经常打击我,但他还算体贴细心;虽然他偶尔会发脾气,但更多的时候是他在包容我.他帮我找资料,给我发有趣的东西,还送给我意想不到的小礼物.

我永远记得,高考估分的那个晚上,当我身穿睡衣一分钱没有在外面流浪时,X人竟给我送来吃的.当时宇宙超级无敌感动(现在想起还是很感激的一塌),真是很想抱着他痛哭一场.当然,没有…有很多话想表达,只是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和句子.每当想到就再补上,所以这篇文章暂时一直都是TO BE CONTINUED

我和X人是做不成正常朋友的.还好我们都不想只是朋友.

再仔细想一想,我们也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喜欢同样类型的美女,喜欢品尝美味的食品尤其是甜点,喜欢贫嘴,喜欢安静的待着做自己的事情,都不想要小孩子和宠物.

现在,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一起的我们都有为了对方的改变.我开始懂得要控制情绪不乱发火,X人也越来越能接受我的奇怪想法了.不过,更有意思的是,X人这个乖小孩已经被我带的有些疯狂想法了.嘿嘿.我们一起吃各个小店的各种包子和饺子,幻想着能搞出点蚌埠的包子文化,当然,这在我的5日4夜蚌埠美食美景游戏娱乐文化之旅里.

现在是恋爱ING,以后还有很长时间,约好了要做许多事情的,不能忘
———————————

出自我家妹子之手,看得我心里暖洋洋:)
文章出处:树影斑斑

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

古登堡计划
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是一个以自由的和电子化的形式,基于互联网,大量提供版权过期而进入公有领域书籍的一项协作计划。最初是在1971年7月由 Michael Hart发起的。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图书馆,所有书籍的输入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并将这些书籍文本化。
到2003年10月,古登堡计划以及有超过10000册的在线书籍,其志愿者人数也超过了1000名,每月有350本可用的新书。这些书还以DVD的形式出售。Michael希望到2015年可用书籍能达到一百万本。
古登堡计划首先将书籍通过扫描数字化,在交由软件文本化,然后交由两个不同的志愿者校对两次。如果原来的书籍质量很差,例如书籍太古老,那么还会通过手工进行逐词的录入。
最初的书籍都是英文的,到目前已经有超过25种语言的书籍。古登堡计划是一个完全志愿性的组织,这一点上和维基百科很相似。古登堡计划的目标是保证未来能免于贷款和其他资金的控制,不受短暂的政治或文化优先性的影响,避免任何来自政治家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压力。捐赠只被用来购买设备和补给品,大多数是计算机和扫描仪。

官方主页:http://www.gutenberg.org/wiki/Main_Page